迎全国生态日记者行 | 宁夏中卫:绿染大漠,人沙和谐新画卷
编 者 按
近日,围绕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精神,自然资源部启动“迎全国生态日记者行”活动,组织媒体记者深入地方、深入基层、深入一线,挖掘自然资源领域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具体做法、生动实践、典型案例和有益经验,多角度呈现万里河山多姿多彩的生动画卷。即日起,《中国自然资源报》陆续推出系列报道,今天刊发第五篇。
宁夏中卫
黄河穿境而过
造就了“塞上小江南”
而西北腾格里沙漠
又让中卫饱受沙害之苦
在数十年与沙漠不懈斗争之后
中卫沙漠治理150万亩
逼退腾格里沙漠25公里
治理区植被覆盖率由不足1%提升至42%
……
中卫人探索出
“五带一体”防风固沙体系
确保了我国第一条
穿越沙漠的铁路
包兰铁路的顺畅
中卫人发明的麦草方格
为全世界提供了固沙治沙的
中国经验
中卫市沙坡头区迎水桥镇长流水腾格里沙漠治理区
目光所及
丛丛灌木不惧骄阳
迎风舒展身姿
34万亩黄沙地
如今显示出勃勃生机
中卫市西郊林场场长唐希明展示沙结皮
就像“被子”一样
盖在沙地上的沙结皮
是固沙造林之后自然形成的
沙结皮的出现
说明这里的生态环境正在变好
人工修复后
沙结皮可以帮助生态系统
继续进行自然恢复
扎根中卫68年的
中国科学院沙坡头沙漠研究试验站里
研究员最新研发出
人工生物土壤结皮固沙技术
极大提升了固沙效率
为荒漠化防治提供了科技助力
无菌水中培养的蓝藻结皮
治沙造林
要把水资源作为最大的刚性约束
以水定绿、以水定林
这些理念已经深深根植于中卫人心中
在与沙漠缠斗过程中
中卫人对待沙漠的态度
从过去的不屈服
逐渐变得更自信从容
这种自信从容
源自几代人取得的防沙治沙经验
源自对沙漠不断提升的科学认知
源自对治沙规律的把握和日趋成熟的
应对之策
“沙漠生态治理+新能源产业”模式
就是其典型代表之一
中卫市沙漠光伏产业园
在国家能源集团
宁夏腾格里沙漠新能源基地
一期1吉瓦光伏项目所在地
上百万块光伏板
鳞次栉比,蔚为壮观
该项目可每年提供
清洁电能18亿千瓦时
能满足150万个家庭一年的用电量
这只是当地“点沙成金”的
一个生动缩影
中卫因地制宜发展“沙产业”
筑牢生态安全屏障的同时
让百姓共享生态文明成果
从治沙、到用沙、再到爱沙
中卫市将西北人的浪漫
注入沙漠生态旅游中
沙漠星星酒店
游客可尽情欣赏大漠繁星
感受别样的诗和远方
从黄沙遍地到绿意点点、诗意融融
一幅绿进沙退、人沙和谐的新画卷
正在这里徐徐展开
绿染大漠,好一幅人沙和谐新画卷
——宁夏中卫市防沙治沙工程见闻
走进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市沙坡头区迎水桥镇长流水腾格里沙漠治理区,目光所及,丛丛灌木不惧骄阳,迎风舒展身姿。昔日的黄沙地,如今显示出勃勃生机。
包兰铁路两侧的防风固沙林带保障了铁路平稳运行
“你们看,这就是沙结皮,有了它,这片沙就被固定住了。”中卫市西郊林场场长唐希明在地上揭下一块沙结皮,放在手中展示。《中国自然资源报》记者观察发现,顺着这块沙结皮再往下扒,湿润的沙土就显露出来。
沙结皮学名为生物土壤结皮。在降雨降尘作用下,草方格使用的麦草腐化后,沙子表层会形成“被子”一样的沙结皮。唐希明饶有兴致地介绍:“沙结皮的出现,说明这里的生态环境正在变好,人工修复后,沙结皮可以帮助生态系统继续进行自然恢复。”
唐希明与腾格里沙漠打了大半辈子交道。治沙之初,他跟着老一辈治沙人一起扎设草方格,学习“先固后治、固阻结合”的治沙方法。这些年,唐希明边实践、边思考,探索出经济实用的“土方子”。相较腾格里沙漠地区178毫米的年均降雨量,其蒸发量却达到10倍。唐希明经过反复试验,最终确定每亩地可扎设778个草方格,而只选择三分之一的格子栽种,可最大限度节约用水、保证植物成活率。只能依靠降水的地方,就种植耐旱的灌木,以固沙为主;方便引水的地方,就种植核桃树、苹果树等经济林,富民增收。
唐希明领《中国自然资源报》记者探访的长流水腾格里沙漠治理区位于黄河东岸,治理沙漠面积达34万亩,主要以人工扎设草方格固定沙地并种植灌木林,于2013年动工,2019年完工。
治沙造林,要把水资源作为最大的刚性约束。以水定绿、以水定林,这一理念已经深深根植于中卫人心中。
“我们对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进行统筹谋划、一体推进,既要保护好人工治沙成果和天然沙生植被,还要分区、分类进行生态修复。”沙坡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副局长刘荣国介绍,保护区根据位置、季节、树种,采取因地制宜的生态修复方式。
比如,保护区在水资源较为丰富的沙漠边缘地区种植乔木锁沙,在水资源匮乏的沙漠腹地采用灌木、草本相结合的种植方式固沙,在包兰铁路等交通要道边缘采用补种复种的方式提升造林带质量和植被覆盖率。如今,保护区拥有植物480多种、动物330多种,生物多样性越来越丰富。
《中国自然资源报》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在与沙漠缠斗过程中,中卫人对待沙漠的态度,从过去的不屈服,逐渐变得更自信从容。这种自信从容,源自几代人取得的防沙治沙经验,源自对沙漠不断提升的科学认知,源自对治沙规律的把握和日趋成熟的应对之策。“沙漠生态治理+新能源产业”模式就是其典型代表之一。
沿着起伏的公路,《中国自然资源报》记者来到腾格里沙漠新能源基地光伏项目。在这里,上百万块光伏板鳞次栉比,蔚为壮观,板下草方格内绿意点点。
该项目负责人马兆明介绍,光伏板距离地面约3米,为草方格治沙、植被种植乃至后期产业发展预留了空间。光伏板采用微控制器处理技术,可精确跟踪太阳位置,提升发电效能约5%。
这个项目是以开发沙漠光伏大基地、输送新能源为主的特高压输电通道——“宁电入湘”工程重点配套项目。待到并网发电,项目可每年提供清洁电能18亿千瓦时,能满足150万个家庭一年的用电量。
这只是当地“点沙成金”的一个生动缩影。中卫市因地制宜发展“沙产业”,筑牢生态安全屏障,努力走上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共赢之路。
沙漠治理150万亩、逼退腾格里沙漠25公里、治理区植被覆盖率由不足1%提升至42%……近年来,中卫市实现了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巨大转变。而这背后,离不开科技支撑。
地处腾格里沙漠东南缘的沙坡头,曾因沙丘高度超百米而得名。中国科学院沙坡头沙漠研究试验站扎根在此68年,从风沙观测、植物生理测定、土壤测定等基础研究做起,创新提出了“以固为主、固阻结合”的铁路沙害防治体系,有力保障了包兰铁路平稳运行60余年,获评“全球环境保护500佳”。试验站发明的“高立式沙障+草方格+旱生灌木”治沙方法,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近年来,随着科研水平不断提升,试验站进一步加强科技成果转化,高质量推进防沙治沙。“我们最新研究的人工生物土壤结皮固沙技术,极大提升了固沙效率,为荒漠化防治提供了科技助力。”在试验站实验室,研究员赵洋向《中国自然资源报》记者展示了培育在无菌水中的蓝藻结皮,“天然结皮形成至少要10年,而采用我们的技术后,可极大缩短结皮形成时间,最快一年就可形成。”赵洋说。
除了生长速度快,蓝藻结皮技术还克服了干旱地区水资源缺乏的问题。赵洋介绍,如果没有降水或其他水源补充,蓝藻结皮会自动进入休眠状态,而一旦有水源补充,蓝藻结皮就能实现24小时不间断生长。
通过反复研究试验,赵洋和同事们已筛选出7个固沙能力强、形成结皮效率高的藻种。再经过3个阶段的培养,就能实现规模化生产,产品可加入营养液直接喷洒在沙地表层,或把藻种培养生成结皮碎片铺到沙地里。
走出试验站远眺,黄河两岸绿意盎然,游客乘坐羊皮筏子顺河漂流,船工时不时吼上几句小调,让人不禁慨叹西北风光的雄浑壮阔。生态变好了,沙坡头成为闻名全国的旅游胜地,也推动了当地经济高质量发展。
从治沙、到用沙、再到爱沙,中卫市将西北人的浪漫,注入沙漠生态旅游中。游客入住“星星酒店”,可尽情欣赏大漠繁星,感受别样的诗和远方;游览“黄河宿集”,可感受驾驶越野车在沙漠飞驰的速度与激情……从黄沙遍地到绿意点点、诗意融融,一幅绿进沙退、人沙和谐的新画卷正在这里徐徐展开。
来源:《中国自然资源报》
记者:杨旋
图片:杨旋、郑雅楠、邹姣姣、马德
视频制作:郑雅楠
文字编辑:高悦、陈琛
新媒体编辑:陈平
初审:赵蕾
审核:薛亮
审签:汤小俊
微信 | 微博 | 抖音 | APP | ||||
|
|
|
|
|
珠宝国检 中国珠宝行业网 珠宝国检深圳实验室 珠宝国检北京实验室 珠宝国检集团培训中心 NGTC国检教育 国检珠宝培训中心上海分校 珠宝国检集团培训中心广州 珠宝国检NGTC研究所
版权所有©国家珠宝玉石首饰检验集团有限公司京ICP备2024047581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