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强大思想武器
——学习《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论述摘编》
《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论述摘编》近日在全国出版发行。《论述摘编》分10个专题,共计512段论述,其中部分论述是第一次公开发表。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发表的一系列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特点规律,丰富和发展了党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科学理论,是指导我们做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
一、培根铸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一以贯之抓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人类精神文明发展的新阶段,是与过去任何社会不同的崭新文明。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现中国梦,“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均衡发展、相互促进的结果”,“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比翼双飞的发展过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我国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一以贯之抓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从历史角度讲,中华民族的先人们早就向往物质生活充实无忧、道德境界充分升华的大同世界。中华文明历来把人的精神生活纳入人生和社会理想之中。中华文明经历了5000多年的历史变迁,始终一脉相承,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片面追求经济发展和物质富足而忽略精神生活和人的精神境界提升,既隔断了崇尚精神的中华文明传统,也不是我们要追求的伟大复兴。
从现实角度讲,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伟大事业。伟大事业需要伟大精神,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没有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民族精神力量的不断增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不可能在历史的洪流中站稳脚跟。
从更开阔的人类文明视野看,中国梦与世界梦息息相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还承担着为人类文明进步作贡献的使命。中华文明是在中国大地上产生的文明,也是同其他文明不断交流互鉴而形成的文明。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让中华文明同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丰富多彩的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的精神指引和强大的精神动力,这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题中应有之义。
二、守正创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理论不断丰富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论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文明实践、文明培育、文明创建,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为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动力、丰富道德滋养、良好文化条件,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坚持和加强党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领导,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指导实践。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着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加强新时代意识形态建设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加强理论武装,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指导实践。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党的宣传思想工作、新闻舆论工作、哲学社会科学工作、文艺工作、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民族工作、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等方面工作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要求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
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共识、汇聚力量。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民族复兴立根铸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和向上向善力量,要持续深化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弘扬时代新风,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魂聚力,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和道德滋养。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服务群众与教育引导群众相结合,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归根结底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特别是精神生活的需要,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论述充分彰显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宣传思想工作要“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把服务群众同教育引导群众结合起来,把满足需求同提高素养结合起来”,文艺工作要“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衡量文化产业发展质量和水平,“最重要的不是看经济效益,而是看能不能提供更多既能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又能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文化产品”,哲学社会科学“核心要解决好为什么人的问题”。发展体育事业,要“致力于提高全体人民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把参加体育运动作为在民众中倡导和推广文明生活方式的重要途径”。促进共同富裕,要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高度统一,“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既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历史的见证者,既是历史的‘剧中人’、也是历史的‘剧作者’”。广大人民群众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者,必须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
用好“精神变物质、物质变精神”的辩证法,让精神文明建设落地生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强调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强调‘革命理想高于天’,就是精神变物质、物质变精神的辩证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论述,始终遵循这一唯物辩证法的重要原则,呈现出鲜明的实践品格。例如,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与法治保障相结合,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法;与党风廉政建设相结合,以优良党风带动民风,倡导时代新风;与家庭家风家教相结合,让精神文明建设落实落地落细;与网络空间治理相结合,加强网络伦理、网络文明建设,打造清朗网络空间;与健康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相结合,将生态文明教育纳入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与乡村振兴相结合,推动移风易俗,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与志愿服务活动、重大庆典活动等相结合,厚植家国情怀、培育时代新人,等等。
三、正本清源,精神文明领域发生全面、深刻、根本性变化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论述指引下,我们党将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放在同等重要位置,把文化自信和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并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确立和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把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纳入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有力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创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新局面提供了强大正能量。
面对新时代新征程中的机遇和挑战,中国人民高扬伟大中国精神,建小康、战贫困、促改革、抗疫情、治污染、化风险,上下同心、众志成城、敢于斗争、执着坚韧,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让世界刮目相看的奇迹。中国人民的精神面貌也在伟大斗争实践中发生由内而外的深刻变化。中国人民不仅在物质上富起来了,也在精神上强起来了,以更加开放自信的姿态迎接未来。中国人民的自信心和自豪感极大振奋,全社会凝聚力和向心力极大提升,党、国家、人民、军队、中华民族的面貌焕然一新。中国人民对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拥护信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未来充满信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深入人心,爱国主义精神、改革创新精神、新时代奋斗精神广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全社会充满向上向善的正能量。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物质文明极大发展,也需要精神文明极大发展。我们要以《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论述摘编》出版发行为契机,进一步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论述,推动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更加辉煌的成就。
微信 | 微博 | 抖音 | APP | ||||
|
|
|
|
|
珠宝国检 中国珠宝行业网 珠宝国检深圳实验室 珠宝国检北京实验室 珠宝国检集团培训中心 NGTC国检教育 国检珠宝培训中心上海分校 珠宝国检集团培训中心广州 珠宝国检NGTC研究所
版权所有©国家珠宝玉石首饰检验集团有限公司京ICP备2024047581号-2